居民工資水平占GDP的比重越高,說明經濟發展轉化為居民財富的比例越高,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也越高。

比如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他們的工資占GDP的比例大多達到50%左右。
我們以2021年數據為例,在已發布收入法GDP數據的46個經濟體當中, 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最高的前5名經濟體分別是瑞士(59.2%)、美國(53.57%)、德國(53.13%)、冰島(53.12%)、斯洛文尼亞(52.76%)。
另外包括英國,法國,丹麥,加拿大和奧地利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都達到50%以上。
按照這個比例來推算,2022年美國勞動者報酬總額可能達到13.64萬億美元左右,按照美國1.56億就業人口總量來計算,人均勞動報酬大約是8.31萬美元。
另外德國的人均勞動力報酬大約是5.66萬美元、英國大約4.5萬美元、英國大約4.75萬美元。
從這些數據可以明顯看出,目前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是比較高昂的,對應的工資也比較高。

那目前中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到底是多少呢?
對于這個數據,我國并沒有權威的部門公布具體的數據,所以我們無法知道答案,但之前郎咸平在2010年的時候曾經夸張的表示,中國工資總額占GDP比重只有8%,那現實當中真的有這么低嗎?

針對這問題,我們先來推算一下2022年我國的工資總額是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83元,按照年末14.12億人口計算,居民總收入大約是52萬億,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占GDP比重大約是43%。
但是大家要弄清一個概念,這里所說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由多方面構成的,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
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059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5.8%;另外人均經營凈收入617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6.7%;人均財產凈收入3227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8.7%;人均轉移凈收入689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8.7%。
按照這個收入結構來推算,2022年全國居民工資性收入總額只有29萬億左右,居民工資性收入總額占GDP比重更是只有24%左右。

看到這個數據很多人都說我們的工資總額占GDP比重跟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比例差距太大了,我們的工資初次分配是不是太少了?
其實這個工資占GDP的比重并不能反映我國勞動者報酬的真實收入。
實際上受到勞動力結構的影響,我們不能簡單地通過工資收入占GDP比重來衡量勞動的報酬。
對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來說,他們絕大多數勞動者都屬于工薪勞動者,所以工資收入相對比較固定,也很好統計,工資占GDP比重跟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相差不會太大。
但是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當中,工薪族占勞動者的比例相對沒有那么高,比如我國有大量的個體工商戶,大量的自由職業者,還有大量的企業主,這些都屬于勞動者范疇。
所以不能用工資總額去除以總人口,然后得出勞動報酬占GDP比重的結論。

我覺得用居民可支配收入當中的工資性收入、家經營性收入加上社保基金收入的個人部分來衡量勞動者報酬更合適一些。
其中2022年居民工資性收入總額是29萬億、經營性收入大約是8.72萬億,兩者加起來總共是37.72萬億。
但除了這一些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之外,實際上居民還有另一部分收入是無法支配的,那就是社保性支出。
比如2022年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是63122.3億元,按照企業占比16%,個人占比8%來計算,個人繳費金額大約是1.58萬億。
另外再加上醫保,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公積金,職業年金等各項收入,職工保障類收入應該達到2萬億以上。
將以上各項收入加起來,2022年我國的勞動者報酬總額應該達到40萬億左右,勞動者報酬總額占GDP的比重應該達到33%以上,保守估計應該是在35%~40%之間。